搜索

西樵山旅游指南

首页    文献收藏    西樵山旅游指南

心旷神怡一日游

 

       游览西樵山,行程短促,自然以作半日或一日游为宜,这就需要有所选择,避免作匆匆过客了。

       “欲揽西樵胜,先应访白云”,这是董必武《游白云洞》的起句。因为白云洞是全山景物的总汇,也是进山的门坎,它是西樵宝卷压轴的第一回。

       白云洞并不是洞,而是三面高崖环峙的山谷。回溪迭壑、苍润如屏的白云洞,就是古火山经风化剥蚀后形成的地貌。

       白云洞左为火盖峰,中为白云峰,右为长庚峰。三峰之间有两道飞泉从左右迂回而下,名“大云泉”和“小云泉”。泉水折迭汇成三个湖,即所谓“白云飞下过三湖”。上叫应潮湖,中叫鉴湖,下叫会龙湖,现在其下又增辟了两个湖,五湖辉映,奇观各异。洞里泉石清旷,楼阁参差,苍林掩映,银练匹垂,前人把它分为三个“洞天”,成“二十四奇景”。

       走进洞口,迎面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三层方塔,名奎光楼,俗称“文笔”,这是封建举子为考取功名而建立的。当时在洞里读书,能够捞得一点科名,成为显赫一时的人物的,就有康有为等人。穿塔而进,左侧是白云古寺和字祖庙,现已改作茶室;右侧是白云湖,湖心有亭,飞潜傍云,堤柳依依。屹立在湖边巨石上的是玲珑白玉塔,象刺向蓝天的利剑,游客总喜欢在塔前拍照留念。左转曲径通幽,榕荫覆道,拾级而上,清溪送韵,山鹊迎人。过第一洞天,就是鉴湖。湖面光洁如镜,山色云影,倒映湖中,幽雅极了。湖旁过去有清末民族英雄林则徐题匾的三湖书院,现新建成《三湖宾馆》,高四层,枕山面湖,雄踞半截山腰,登临远眺,近则白云洞的亭台院榭,云橙天梯,绣屏铁壁,湖光树影;远则万顷田畴,西北两江如带,尽收眼底,真是“千重山翠窗前落,万里云蒸脚下生。”与宾馆隔湖相望的是云泉仙馆、墨庄和邯郸别邸。仙馆是解放前道人祭祀“吕仙”的,现和墨庄一起改为古字画、古瓷和出土文物陈列室。邯郸别邸即船厅,有厅堂似画舫状,现已辟为旅舍,内进翠竹垂阴,清静优雅,中植白玉堂一株,早春花放,一树皆白。郭沫若于一九六二年游白云洞时,适逢花期,喜出望外,认为只看到这一树玉兰,已不负此游。

       过“第二洞天”,岩砢成门,又是另一番景色。路旁怪石嶙峋,咄咄逼人,清泉自石丛中飞泻而下,如喷雪,如鼓琴。登上“云坳”,忽广阔如轩堂,中有“磐石”,下有“石舫”、“石室”、“漱芳园”,是明清两代文人的治学处,遗下石砚、石笔架、藏书岩和洗砚池等仍依稀可认。过“白云深处”,入“第三洞天”,山路盘屈,云带缠腰,迎面是飞阁临湖,崩崖滴翠,崖下题董必武《游白云洞》诗一首:“欲揽西樵胜,先应访白云。危峰铁壁立,飞瀑雪丝分。窥洞缘梯上,凝光映隙曛。喧声虚里逝,淑气静中薰。影摄摩岩字,泉留盥手芬。玉兰与丹桂,香绽四时闻。”诗里概括写出白云洞中峰、岩、隙、瀑、泉、花等主要景物,从声、光、香等方面给予诗一般的渲染。再转石桥卧波,水色空明,这就是洞里最高的应潮湖,湖水高出洞口约一百公尺,传说能随海潮而涨退。湖口有亭名枕流,旁有菡葛石,形如出水芙蓉。再上三面断崖如削,一条布瀑雷惊电掣夺溢走,这就是有名的飞流千尺。这瀑布自广塑坪流下,穿越云崖,一川泻白玉,从千仞壁上绕出,折成三迭瀑。上叫龙涎瀑,郭沫若题名,瀑短而小,流成之字,隐现于万绿丛中,似玉龙垂涎。中叫云外瀑,也是郭沫若题名,旁有郭沫若的石刻诗。泉自刻有“飞流千尺”四字的峭崖边一落千丈,如琼瑰倒泻,欢呼,跳跃,向蓝天放开了歌喉。瀑底巨石当冲,名“洗心石”,石旁珠飞玉溅,沿人工凿就的曲径回旋而走,名“曲水流觞”,再下注入应潮湖、鉴湖和会龙湖,象一湾生活的浓酒,流向公社大地。

       这瀑布,有三个不同的观赏点。一是洗心石上观瀑,瀑湿衣衫,令人神飞目迷,胸怀清爽,前人有“惜得飞流千尺瀑,洗去胸臆十斛尘”之句。一是巃嵸阁里观瀑,临窗远眺,景况清绝,近人书法家麦华三题有“坐看飞瀑流千尺,真是巃嵸画里诗”之句。一是华盖峰上观瀑,站的位置更高更远,白云、长庚两峰全然入目。

       观罢云瀑,右转扶梯而上,就是采芝硁,硁下有“仙足”,传说“吕仙”从罗浮山一步跨来,曾采灵芝仙草于此,左足印留在罗浮山上,右足印落在采芝硁下,这显然是无稽之谈。但硁上盛产百色灵芝,这倒是事实。再下就是“一线天”,即董必武诗中“凝光映隙曛”所咏的夹长高削的崖隙,置身隙中,上见天日一线,确是奇观。

       在白云洞里细镊苔阶,静观岩翠,品石听泉,摩挲岩字,足以消磨您半天的时间。如果你有志于攀登高峰,扶摇直上,那就最好先到三湖宾馆或樵园茶室品一壶山水名茶,尝一顿“大鱼三味”,洗去征尘,储足精锐,然后跨出健步登山去。

       登山路就在云泉仙馆侧,进门上题“自在”两字。“自在”,就是自然存在的意思,这是道家语,认为目睹一切,都是老天爷钦定的自在之物,对劳动创造作根本否定。其实,跨门登上倚虹楼,步入小桃源,一砖一瓦,画栋雕梁,无不凝聚了明清两代劳动人民的汗水。这里面有段笔墨官司,说来话长,小云亭侧有一块大石,断作两截,分离躺在斜坡上,断面呈弧形,上下两段有三尺左右的距离。清末道徒题为“试剑石”,说是吕洞宾南下试剑时劈成的。后有人在旁题诗一首表示怀疑,诗曰:“混沌何时破此胚,否曾霹雳动风雷,虽名试剑相传久,疑是娲皇炼过来。”认为这块石是女蜗炼石补天跌下来的。郭沫若游白云洞时见石起了反感,当场吟反诗一首:“奇崖谁试剑?崩坠出天然。吕祖何能为,隋夫即是仙。女娲亦傅会,神话徒空传。开辟天和地,人民始有权。”认为前人崇拜拜吕洞宾和附会神话都做得太过,要走向反面。

       从小云亭跨涤尘桥直上,就是养云庐,清代文人读书处,旁有小云泉下注。现已毁,不再闻自倚寒梅读道书的声音了。

       沿盘山石路直上,会给你带来高远的视野,获得更多的乐趣。一路上有苍松的伟干虬枝给你垂阴,有张着笑脸的山花伴你前行。忽而,你会瞧见高枝鸣好鸟;忽而,你会听到风起古松林。来到山半,矗立在千仞壁上的两座山亭就出现在你的眼底,拾级下望,好极了!一道垂虹倒挂青嶂上,万斛绿珠跳落玉盘中,这就是前面提到的云外瀑,是飞流千尺的上截,瀑底古木参天罗剑戟,长藤垂地走龙蛇。

       亭名观瀑,是郭沫若拟建、题名的。凭栏俯瞰,白云洞就在群峰围拢下,碧藏云外树,红染湖边楼。远望烟村绿亩,远山如黛,好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风景长轴。

       在望瀑亭上憩息片刻,然后穿松林而上,直达山顶天湖。

       一场春雨万壑流,天湖就是万壑的聚汇处。湖水澄碧如缎,可以泛舟,可以游泳。湖旁有堤,树影婆婆,倒浸在湖水里。喜看樵山春三月,四山杜鹃红似火,给明洁的天湖镶下个大花环。

       沿湖堤西行,披云而上,忽听云外雄鸡唱,便见村舍毗连,就是山上八村之一的云端村。

       离村东行,度过小岭,走在登山公路上。请留意!就在公路两侧,各有一个深邃的洞穴,一名锦岩,一名石燕岩。这是新石器时期的石料场,六至八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运用水火夹攻的方法,开采石料,打制石器。每年,不少地质考古人员都到这里考察。进入洞内,你会发现壁上的石质油润坚实,附近堆起一厚层碎片。一也许,在碎片中你会幸运地捡起一件很有研究价值的石器来。

       锦岩下是滴水岩,明代国老方献夫曾在这里筑室幽居。崖中有井,水至清冽。

       行行复行行,云路村又出现在你的眼前。进村的游人,自就要凭吊一下明代活画家李子长的坟墓。坟不大,碑是明尚书霍韬立的。山里人很景仰李子长,相传孩子入学时到李子长的墓前鞠个躬,读书就聪明。

       云路村中还有间茶仙庙,是纪念唐代诗人曹松的。曹松是名诗人贾岛的学生,曾在山中黄旗岭下结庐归隐,教山民植茶制茶的方法。曹松回安徽后,山农建庙来纪念他。庙前有见日台碑,可惜抗战时已毁。

       寺边村后的九龙岩,是一日游中的最后一程。岩在龙爪岗上,有石形如龙头,口内流涎,清可掬。龙头上有明学者湛甘泉的寓墓,成六角形。下有石窍相通,游人自上而下穿插来往。洞穴或宽或逼,直通岩顶,扭搏其中,也是一项有趣的活动。据传:“九龙岩内能穿透,好运活到九十九。”岩穴如九龙飞舞,故名“九龙岩”。旁有湛甘泉讲学岩和借芳台等遗址。

       夕阳偏西,倦鸟回林了。一日之游,大抵到这里告一段落。中部和东南麓的岩洞帘泉,园亭花石,得留有余地,待来日再作竟日之游。夕阳斜照下的西樵山,岚光如染,半山的嫩云,涂了一线霞色,湖旁晚风,天边鹤影,又是一番景色。

 

百步云梯扶摇上—西樵山第二日游程

 

       第二日的游程是不能吝音脚力的,山中秀丽的景色,会驱散你旅途的疲劳,向你铺开那数不尽的赏心悦目的画面。

       早晨,从官山墟一条古老的石巷直上,踏上百步云梯,走在一条蜿蜓的石路上,只觉头顶林荫蔽日,两旁鸟声婉转,弯曲而又整齐的石阶,一步一级地抬高你的视野。这条从金钗峰象银练一样垂下来的登山石路,名叫百步梯。从明代建起,每三五级有一平台,每平台为一步,据说共有一百三十七步哩。

       云梯顶有两座亭,面临东湖,地叫平岗面。向左沿小道下行,溪畔有纪念碑,肃立在青松的围抱中,不忘民族恨的导游会向你述说一九四零年山上民众武装如何抗击日寇侵犯、三百多山民为了保卫民族尊严,鲜血流遍山谷的事。纪念碑下,两山夹峙中有一山谷,这就是明代的著名风景点碧玉洞,樵山第一瀑布玉岩珠瀑就飞洒在这个洞底。瀑高数丈,宽八尺,其下渍水成湖,珠花四溅,有如“仙瓢误向一云中翻,万斛珍珠落玉盆”。如遇上中午,阳光正照,置身珠爆之下,即见彩虹无数,绚丽夺目。折原路洽东湖直上,绕过自山村口,登上云梯古道,右侧有蟹眼泉,两地穴在平滑的石坡旁喷涌泉水,远望如眼闪眼。再上,则翠岩可待了。

       山中翠岩,是新近修复的一个风景点。明清两代她曾一度成为骚人墨客常临的胜地,留下了不少墨迹和诗篇。这个岩,三面高崖壁立,层林拥翠,无叶泉从岩上流水,下成缘潭,全石为底。两侧寒藤缠崩石,苍松垂偃枝,满目苍翠,故称“观翠”。崖.上刻有清代书画家二樵山人书的“天然图画”四个大字。四壁崖刻字纷纷,摩掌可玩。

       沿翠岩直上,过小门楼,就是樵山第一泉“无叶井”了。井是方状,碧流常溢,水清冽,甘凉可口。井旁浓荫复盖,但井内一叶不留;即使故意把一块叶放进井去,也会很快被水冲出井外,故称无叶井。

       观罢上升泉,再进就是碧云村了。村中有丹桂园,有樵岭饭店,可茗可宴。游客一般在这里进午膳,浅尝丹一桂酒,细品云雾茶,略事休息,然后转往山的南部探胜。

       出碧云村路口,过福绿山林,绕大科峰南石路而下,便是九曲溪,溪内产煎燶鲫鱼。

       过无底井,只见巨石重迭,横于溪涧之中。其中一石园而黝黑,上可座数十人。从上而望,形如仙帽;从下而望,形似冬菇,故名冬菇石。石下流泉潺潺,水帘高挂,这就是樵山最长的云岩飞瀑,水声淙淙琤琤,四山皆鸣,远望如长虹饮涧,一奔山底。

       过云岩,沿山左转,便进入山南岩洞区。这一带是古代石匠采石的遗址。元明两代采石规模很大,据《西樵游览记》载:“开山石矿多聚五、六千人”。‘言府曾多次封矿,石匠们为了谋生,不得不偷岩采石,直挖至山腹内部。正是这些采石工人,为今天的游客留下了不少使人深感惊奇的洞穴。首先进入的是清暑岩,又名石祠堂。入口狭小,仅容一人过。进约数步,迎面凉风习习,再进则寒光隐隐,气象阴森。步过小桥,即见洞内开阔,高可二、三十丈,巨大的垂柱顶托着山腹,桥下湖水黝黑,轻烟微泛,如置身童话世界之中。洞内四壁怪石,如蹲如企,如龙伏,如虎奔。上有险道直通山顶,洞内寒光自此而入,内进给人冰清奇怖之感。

       出清暑岩,过半截山坡,就是石燕岩,岩顶栖聚无数石燕得名。岩方园十余亩,洞内有洞,洞中有湖,湖上有桥。湖中有两巨石,一浮于水而似汽车,一浸在水中象牌坊,分别称为“水中汽车”和“水底牌坊”。每当斜阳西映,湖面五彩波光,变幻万千,诡秘幽邃,确是奇观。

       石燕岩前,迎面有一堵石壁,直削如屏,名曰“石屏风”。沿屏风北小路行进,只见两面石壁直立,高十余丈,有如高楼夹道,仰视崖巅有一洞口可见蓝天,这就是被称为“险煞万仞”的“天窗格”。寻路而上,至天窗顶,扶拦窥望,真有点不寒而慄。惊悸之余,怎不叫你惊叹石匠们的斧巧神工。

       当你在下山路上,细细回味你今日的游程的时候,你会觉得今日此行眼界大开,体汗不会白流,秀丽的山川使你陶醉。

 

仰辰台上仰辰游——西樵山第三日游程

 

       到西樵山寻幽探胜的第三大旅程是:逍遥石、石门洞、玉廪峰、波斯岩和吐明岩。

       踏晨光,由山的西部进发,步行约十分钟,穿林而上,便可看见浮于山表的逍遥石。石高约三米余,呈方形,底部钝圆,孤零零地停在马鞍岗半腰倾斜的石坡上。清诗人袁枚游此曾留诗一首云:“冒暑游西樵,为访白云洞。渡过两危桥,逼仄不容鞚。将身学镂蚁,纡回穿石缝。绝壁飞泉奔,激怒声如哄。其下凿曲池,流觞借水送。磨崖字纷纷,前明游者众。左转尤奇绝,逍遥石可寻。万牛辇不前,两手推可动。安得称象船,一试石轻重。”

       离石数十步,有台平滑可卧。俗传吕洞宾在山上采芝时曾憩息于此,压石成榻,留有背印,故称仙床石。再下经西樵中学,左转有湖,上接石门泉。溯流直上,就是石门洞。洞高十数米,前有清泉飞洒,松根攫崖。攀崖而上,有仙源岩深陷在石壁上,下对寒潭,冰清可掬,产无督田螺。岩内紫翠重迭,泉石清幽,莺穿花树,云送青笺,确是炎夏消暑的好去处。扪萝历险,穿草竹,过松林,高处就是玉廪峰。

       玉廪峰又名饭盖峰,海拔二百多公尺,孤标秀出,四周陡削,圆圆如盖。崖上刻“仰辰台”三字,下署“嘉靖丙午湛甘泉若水书”。旁刻七绝一首:“仰辰台上仰辰游,一曲歌声彻九洲。感得圣恩深似海,外臣早许作巢由。”这是明尚书湛甘泉在山上讲学时带领学生夜观北辰处,诗里表达了失势仕宦想念封建帝王,渴望有朝一日重掌朝政,却又以古隐者巢父和许由自比的矛盾心情。台上平阔可宴,登临极目,胸怀大开,笔架、大雁、小昆仑诸峰,羚羊、甘竹等峡,一览无遗。

       玉廪峰附近,几多怪石全胜画,大半奇花不出名。如果你下山进午膳,请留意足下,也许会在数不清的异花灵草里发现几株可作案头一景的水横枝哩。

       有人说:“不进吐明岩,枉游西樵山。”这有几分道理。如果拿波斯岩、吐明岩跟石燕岩、清暑岩相比,论深邃奇诡,使人惊怖,前者确有其特色。

       波斯岩在山西南面鸡冠峰下,清代建有彼斯、天竺二庵,因而得名。岩高十余丈,宽二十余丈,有倒锥形的大石柱顶托着山胸。岩内宽敞,可容四、五百人。在岩中说话,四壁回应着洪钟一样的音响。如果在湖旁燃响一声炮竹,顿时有如春雷滚动,地动山移,余音可延续半分钟以上。离湖左进,漆黑不辨五指。行进中,偶或听到洞顶凝结的水珠淅淅沥沥地下注的声音,如鼓琴,如鸣佩,在为寻幽探奇的游侣弹奏。一路上,在手电光下,你可看到岩壁浮现各种形状的石钟乳,有的似蘑菇,有的似玉莲,有的似龟背,有的似龙脊,有的好象浪翻,有的宛如蛇行。当你正惊异于两旁石钟乳的百出诡状的时候,前面突然透进一线光来、白如利剑。这就是仅容一人匍匐而出的洞口。爬过洞口,从黑暗一下子走向光明,你更感阳光的明丽可爱。

       跨过半截山腰,俯瞰过村道纵横、河涌似网、桑基间着鱼塘的特有景色,更加奇奥的吐明岩就在你脚下。

吐明岩又称黑岩,跟山南各洞同样是古石矿遗址。岩口在鸡冠峰斜坡上。进了岩口,渍水没踁,行约十数步,便漆黑一片。因洞里湿度大,吸光强,虽足力手电筒,也只浮现稀微光影。岩里左通右达,或宽似厅堂,百人可纳;或狭如廊道,须侧身而过。右边叫暖岩,空气对流差,且崩塌了一部分,内进有闷热感,不可久留。暖岩中栖息石燕最多,一只连着一只,成串地悬挂在岩顶的隙缝下。左转是冷岩,进道和洞口纷岐,陌路的人,容易迷失方向,有如走进迷惘的八阵图中。岩里或起或伏,或高或低,幽深奇怖,寒气迫人,看到两旁依稀可认的斧凿痕,不禁使人想起当年采石工程的艰巨,想起采石工人的意志和魄力。岩里有三个湖,渍水很深、冰冷刺骨。

       这个岩,解放前恶霸强盗曾占作“虿参”用(旧社会掳人勒赎叫“拉参”)。被拉的人,放进岩里就无法走出来。因此,寄意到这里履险的游客,内进前请携备照明用具,进洞后请沿途打上标记,以便循着原路走出洞来。如果将来能够装上电灯,设有标志,使游客更放心遨游在这个蒲松龄笔下的嵖岈洞中,将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

2014年4月16日 11:40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