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山大学历史学西樵省级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案

首页    本科教学    中山大学历史学西樵省级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案

建设单位:中山大学历史系 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 西樵镇人民政府

性       质:中山大学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广东省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

 

        历史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从司马迁到今天,从中国到外国,概莫能外。然而,由于国际历史学当年盛极一时的实证主义史学思潮的影响,20世纪,尤其是1950年代以来,历史学在中国主要变成了书斋里的学问。对于有着广泛深入的野外实践经验的历史学者来说,停留在书斋里研究历史,会造成许多对历史的误读。因此,在全国各大高校的历史学系除了带学生考察历史名胜,不再组织学生进行任何野外实践的背景之下,我们坚持历史学本位,严格要求全体学生有组织地走向历史现场收集历史材料、展开口述调查、研读各类文本,从而有效地理解历史,以实现陈寅恪先生数十年前即已提出的历史学学习与研究须具“同情之理解”之目标,同时加深学生对现实的认识,从现实理解历史,从历史解读现实。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山大学历史系与岭南文化研究院选择在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建立历史学实践教学基地。西樵具有非常优越的历史学实践教学条件。它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镇,新石器时代,西樵山是我国两大采石场和新石器制造基地之一,被学界誉为“珠江文明的灯塔”、“南方文明的起源地之一”。明代中叶,著名理学家湛若水、霍韬、方献夫等在西樵山分别建立了书院,长期在此读书、讲学,西樵成为一座具有全国性意义的人文名山,明清以来许多文章大家,都留下了许多吟诵西樵山的诗、文。晚清以降,西樵产生了诸如康有为、陈启沅、詹天佑、黄飞鸿等一批在思想、艺术、实业、学术、武术等方面走在中国最前沿的人物,成为中国从近代走向现代的一个缩影。西樵还是著名的桑基鱼塘之乡,也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樵的一些神灵信仰日,如观音诞、大仙诞等,影响远及珠江三角洲乃至香港,每年都吸引数十万人前来朝圣。

        选择西樵作为历史学实践教学基地,还因为多年以来西樵镇人民政府和中山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2009年1月,中山大学历史系与西樵镇人民政府签署《中山大学历史学系与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建设中山大学历史学西樵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协议书》,正式合作建设实践教学基地。2010年12月,中山大学与西樵镇人民政府签订《<西樵历史文化文献丛书>委托编写合同》,并成立《西樵历史文化文献丛书》编辑委员会,全面深入地发掘、整理西樵镇历史文化资源,计划用4-5年时间,完成规模达200-300种书籍的搜集、整理、编纂与出版。2011年6月,在原有的合作基础上,中山大学与佛山市南海区政府签署了《佛山市南海区政府与中山大学共建岭南文化研究院的合作框架协议》,将原有的学系、镇政府的合作上升为学校、区政府间的合作,并且创办了拥有独立经费来源、专职人员配备、得到学校与区政府各方资源大力支持的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取得了巨大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反响。

        2013年,基地被省教育厅批准为广东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西樵省级历史学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案如下:

 

一、组织机构

        本基地由中山大学历史系、设址于西樵的由中山大学历史系师资力量为骨干的与佛山市南海区人民政府共同组建的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以及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人民政府合作组建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岭南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温春来博士、西樵镇人民政府镇长担任实践教学基地主任,下设实践教学基地办公室,该办公室设在岭南文化研究院办公室内,同一套班子。

 

二、管理办法

        为了更好的保障本基地的运行,双方在共同协商的基础上制定了如下管理办法:

 (一)组织管理办法

        本基地的管理以中山大学为主,三方共同负责基地的教学方案的制定、教材的编写、专兼职教师的选择、基地的组织管理制度的制定等问题,中山大学历史系侧重于教学业务的管理与运行,西樵镇人民政府侧重于与实践教学相关的诸如场地安排、人员联系,岭南文化研究院提供本基地运作的办公场地与基本办公设备,并组织田野教学。所需经费由岭南文化研究院与历史系共同解决。

 (二)日常管理办法

        参与本基地实践活动学生的日常管理由指导教师与西樵镇共同负责,参与实践学生在日常实践活动中应遵守如下规范:

  1、参加实习的学生须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调研实习,实习期间所有活动接受基地办公室的管理、监督,必须在国家法律和地方法规的范围内进行。

  2、参加独立调研的学生在调研开始3-5日前填写《调研申请表》并发送到基地办公室邮箱,调研活动结束后3-5天内调研负责人须将调研总结与调研报告发送至基地办公室邮箱。

 

三、师资队伍

        以中山大学历史系、岭南文化研究院相关教师为主体,西樵镇人民政府为本基地的教学实践工作提供支持,南海区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方志办等相关单位的研究人员定期或不定期的参与到本基地的实践教学工作中,西樵镇人民政府的主要领导直接参与指导学生在西樵与南海的教学实践与实习,负责讲授文化产业的相关课程,并组织西樵本地文化人士,包括谙熟西樵本地历史与文化的退休人员、当地地方志的编修人员担任本基地历史人类学理论与实践的田野调查、口述史访谈的指导老师。

        中山大学历史系与岭南文化研究院在历史人类学和口述史研究方面,在全国历史学界具有领先地位。这两个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和老师,包括陈春声、刘志伟、温春来、黄国信、赵立彬、何文平等均自动成为本基地的任课老师。

 

四、实践条件

        本基地拥有目前全国最好的历史学教学实践基地的各种条件,主要包括:

  1、西樵镇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从新石器时代、明清到近代,这里都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具备了以“走向历史现场”为特色的历史学教学实践基地的优越的基础条件。

  2、南海区政府与西樵镇人民政府已经将大致重修竣工的西樵山白云洞三湖书院作为岭南文化研究院的办公场所,同时供基地使用。

  3、岭南文化研究院与历史系共同提供经费,目前还获得了广东省教育厅的支持。

  4、南海区各相关文化单位,如区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方志办等与本基地均有良好合作关系。

  5、西樵镇政府已正式行文,成立专门的西樵历史文化丛书编辑部,并具体指定每一行政村的固定调研联络员,为教学实践的开展提供各项支持。

  6、《西樵历史文化文献丛书》的编辑出版为本基地学生提供了研究、撰写、创作以及发表、出版的各项机会。

 

五、实践形式

        学生参与本基地的实践活动主要有形式有:

 (一)田野调查:参与历史学实践类课程实习的学生,在教学方案规定的田野实践课程学习过程中,在本基地进行为期半个月或以上的田野实践,包括民间文献、口述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乡村历史文化的访谈与研究等等“走向历史现场”的教学内容。

 (二)文献研读:在实践课程学习阶段,在西樵历史现场研读相关历史文献,以加深对历史过程的理解与认识。

 (三)社会实践:进入基层和乡村,进行社会实践。

 

六、实践内容

        本基地开展的实践内容包括两方面:

 (一)实践教学课程:

        实践教学课程:包括本科生的《历史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近代华南社会口述史》、《华南侨乡社会文化调查》等至少三门历史学必选田野实践课程已经在本基地开设数年。每年均接受超过20名学生,在本基地进行为期半个月或者以上的田野实践。同时,还有研究生的《中国社会经济史史料研读》、《明清历史文献》等课程学生在本基地不定期实习教学。

 (二)社会实践:基地提供学生在西樵相关政府部门、文博单位、文化企业、旅游单位、新闻机构的实习机会。

 

七、接纳学生数量

        根据中山大学历史系招生规模与西樵镇的实际情况,基地每年接纳参加实践课程活动的学生至少20人,最高不超过60人。

        同时,可接纳中山大学其它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学生以及广东其它大学的历史学相关专业学生前来开展实践教学,每年可同时接待人数50-200人。

2014年12月8日 08:00
浏览量:0
收藏